文∣蔡宏斌医师
(台大医院肾脏科医师、台湾肾友生活质量促进协会理事)
心血管疾病是长期透析病患最大的死亡原因(约占40%),而高磷所引发的心血管事件,如瓣膜钙化、动脉硬化、心肌梗塞和动静脉瘘管硬化等,也让肾友的生活质量变得很糟。因此,血磷控制对肾友而言,是不可轻忽的长期抗战。
根据国际肾脏医学会2012年钙磷控制临床准则的建议,含钙质成分的磷结合剂, 例如碳酸钙和醋酸钙, 是第一线用药; 而含铝质成分的磷结合剂, 不宜连续使用超过一年的时间, 避免造成次发性脑病变以及不活动性骨病变。第二线磷结合剂, 目前健保并未给付, 共有三种, 包括:磷能解(sevelemer hydrochloride)、福斯利诺,或称碳酸镧(Lanthanum carbonate)和碳酸镁(magnesium carbonate), 其中前两种在台湾可以自费购买, 需要在医师指示下使用。
高血磷
是血管钙化和肾性骨病变的元凶
磷质的代谢是由肾脏排出, 因此,慢性肾脏病第五期或是透析的肾友, 会因为肾功能不佳而积存于体内,当血中浓度超过5.5 mg/dl 时,通称为高血磷。高磷血症会造成身体组织及血管钙化,原因一方面是刺激副甲状腺上升,使骨头中的钙磷释出,跑到原本不该沉积的组织,例如全身大大小小的血管、软组织等;另一方面磷也会使原本应该柔软的血管,「转化」成类似骨头的「硬」组织。
而骨头则因副甲状腺过高或过低,呈现过度周转或过低周转的问题,逐渐发生骨质疏松、骨病变等并发症。有些案例长期洗肾,越洗越矮,或不小心就发生骨折,原凶都是磷控制不好,衍生出的肾骨病变问题。
至于血管钙化问题,至今并没有有效的逆转方式,绝对是预防胜于治疗。如果能把造成钙化的原因——高磷血症,从谨慎饮食、规则用药与足量透析三方面注意,就能推迟肾性骨病变与血管硬化的发生。
洗肾越久骨质越疏松 ?
目前台湾透析的人口中,超过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是增加最快的族群,而且他们同时也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险群。高龄肾友,副甲状腺素的分泌功能衰退,在临床上容易发生副甲状腺低能症(hypoparathyroidism),骨头变得易脆,引起不活动性骨病变,会增加跌倒及严重骨折的机率。这是病理生理的机转使然,不是因为洗肾越久所以把骨质都洗掉了。因此,日常生活除了要预防跌倒,也要和医师配合,适当日晒,遵照医嘱补充维生素D,切勿自行购买健康食品或不明来源的偏方「补骨」。
血磷控制黄金三角:
饮食控制、足量透析、使用磷结合剂
平日护理人员不断提醒大家,要辨别饮食中的磷含量。香肠、火腿、烧烤,闻起来特别香或腌制过的东西,含磷量特别高。甚至咖啡、红茶、奶茶都含高磷。
磷结合剂的发明,就是希望能把饮食中的磷结合排出体外,而保留食物中其他的营养。由于每餐食物不断进来,磷结合剂也必须每餐都和食物并用,或餐后立刻服用。但绝对不可认为吃了降磷剂就可以不忌口。饮食控制、足量透析、使用磷结合剂,三管齐下,才能达到最好的降磷效果。
咨询专业 选用最佳降磷药
传统使用的钙片或铝片(胃乳片)已面临瓶颈。例如铝片已证实可能造成脑病变、骨骼病变,不建议长期使用。钙片效果不如铝片,剂量使用过高时,会有「钙负担」问题,造成「心血管钙化」及「不活动性骨病变」。
第二线磷结合剂,在台湾已经可以购买的有两种:含「镧」的福斯利诺,与树脂型的磷能解。其中磷能解已有盐基改良版上市,可以减少第一代酸中毒的可能性,这类药物有吸附脂溶性物质的特性,可吸附胆固醇,但也会吸附维生素D,临床上的效果接近钙片。
镧是稀有金属,有人担心是否可长期服用。根据国外研究证明,仅0.002%镧会被体内吸收,服用十五年后,在骨中的浓度微量存在4.6 mg/g,约取代骨中钙片结构的五万分之一,且每三点五年,骨头会自行代谢掉一半,因此,服用一辈子也不会超过目前已知的安全值90 mg/g。
2013年日本最新研究显示,「含镧」的降磷剂,在六个月后降低了6%的钙化,服用钙片组增加了近41%钙化程度。另有日本研究显示,从服用钙片换成「含镧」降磷剂后,原本呈不活动性骨病变的病患,骨头会趋向健康的状态,进而减少骨折。附表呈现目前磷结合剂的剂型、临床效用与可能副作用的比较,提供大家参考。
高血磷控制是长期抗战,选择降磷佳、长期安全、同时能防止血管钙化、保护骨头的降磷武器,更显重要。一定要由医师等专业人员指导,配合个人状况调整用药,才是正确的选择。
本文刊载于:肾友之友 2014年夏季号